【提分试题】2020年主管中药师考试《专业实践能力》试题:药物制剂新技术
2020年10月21日 来源:来学网2020年考试已经结束,想要2021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生,登录网上预报名统一网址:中国卫生人才网 ,进入网上报名栏目报名。2021年考试时间:预计5月22、23日。来学网小编整理了2020年主管中药师考试《专业实践能力》试题,仅供各位考生学习参考!
一、A1
1、聚乙二醇在固体分散中的主要作用是
A、黏合剂
B、增加胶的凝结力
C、增塑剂
D、促使其溶化
E、载体
2、用A型明胶-阿拉伯胶做囊材制备微囊,在pH4.0~4.5时,明胶与阿拉伯胶凝聚的原因是
A、明胶正电荷达最高数量
B、明胶负电荷达最高数量
C、明胶正负电荷相等
D、阿拉伯胶正负电荷相等
E、絮凝与反絮凝
3、用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加入甲醛溶液是作为
A、起泡剂
B、固化剂
C、填塑剂
D、收敛剂
E、助溶剂
4、下列关于微型包囊技术说法有误的是
A、微型包囊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成微小胶囊
B、药物经微囊化后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药物经微囊化后可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和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D、药物经微囊化后改善某些药物的流动性
E、药物经微囊化后不可以改善某些药物的可压性
5、β-环糊精包合的作用不包括
A、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B、液体药物粉末化
C、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D、减弱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掩盖不良气味
6、为使微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常可在囊材中加入
A、填充剂
B、增塑剂
C、润滑剂
D、湿润剂
E、崩解剂
二、B
1、A.注射剂
B.苯甲酸防腐效力较好
C.清热解毒注射液制备时,用5%氢氧化钠调节
D.用复凝聚法,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制备微囊时
E.阿拉伯胶为有效的乳化剂,含阿拉伯胶的乳剂较稳定
<1> 、pH为4~4.5的是
A、
B、
C、
D、
E、
<2> 、pH为4~9的是
A、
B、
C、
D、
E、
0、A.置换值(价)
B.渗透压
C.固体分散技术
D.热原
E.沉降体积比
<1> 、药物在栽体中成为高度分散状态的一种固体分散物的方法
A、
B、
C、
D、
E、
<2> 、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之比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解析】聚乙二醇类为目前最常用的水溶性载体。如PEG4000和PEG6000,熔点较低,毒性小,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如复方丹参滴丸。
2、
【正确答案】 A
【解析】明胶与阿拉伯胶溶液混合后,调pH4.0~4.5,明胶正电荷达最高值,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成为不溶性复合物,凝聚成微囊。
3、
【正确答案】 B
【解析】以明胶为囊材时,可加入甲醛使甲醛明胶分子互相交联而固化。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微型包囊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微型包囊技术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成微小胶囊的过程,简称微囊化。
(2)特点:药物经微囊化后:①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及口感。②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和减少对胃的刺激性。③减少复方的配伍变化。④使药物达到控释或靶向作用。⑤改善某些药物的物理特性(如流动性,可压性),将液态药物固型化等等。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β-环糊精包合的作用如下:
(1)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可增加易氧化、易水解、挥发性药物的稳定性。
(2)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难溶性药物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3)液体药物粉末化:液体药物如红花油、牡荆油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后,便于加工成片剂、胶囊、散剂和栓剂等其他固体剂型。
(4)掩盖不良气味,减少刺激性:例如将大蒜油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后,可减少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刺激性。
(5)调节释药速度:可控制β-环糊精包合物内药物的释放,从而调节释药速度,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在选用囊材时应考虑黏度、渗透性、吸湿性、溶解性、稳定性、澄明度等。为使微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常可在囊材中加入增塑剂,如明胶作囊材时可加入明胶体积10%~20%的甘油或丙二醇。
二、B
1、
【正确答案】 D
【解析】明胶与阿拉伯胶溶液混合后,调pH4.0~4.5,明胶正电荷达最高值,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成为不溶性复合物,凝聚成微囊。
【正确答案】 A
2、
【正确答案】 C
【解析】固体分散技术药物在载体中成为高度分散状态的一种固体分散物的方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置换值(价)系指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之比。
|
【来学宝典】 |
点击进入 |
|
河南来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河南来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河南来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