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章节考点(五)

2018年01月31日 来源:河南来学教育

 

 

2018年卫生资格考试备考中,考生需要结合2017年相关情况进行。备考前期,需各位考生勤加练习,多看辅导、多做试卷。对于2018年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来学网小编搜集了如下资料,可提供广大考生参考!

 

胰腺炎

 

第一节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acutepancreatitis,MAP)。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甚多。常见的病因有胆石症、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一)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胆石症、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其中胆石症最为常见。急性胰腺炎与胆石关系密切,由于在解剖上大约70%~80%的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一旦结石嵌顿在壶腹部,将会导致胰腺炎与上行胆管炎,即“共同通道学说”。目前除“共同通道”外,尚有其他机制,可归纳为:①梗阻: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导致壶腹部狭窄或(和)Oddi括约肌痉挛,胆道内压力超过胰管内压力(正常胰管内压高于胆管内压),造成胆汁逆流入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②Oddi括约肌功能不全:胆石等移行中损伤胆总管、壶腹部或胆道炎症引起暂时性Oddi括约肌松弛,使富含肠激酶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损伤胰管;③胆道炎症时细菌毒素、游离胆酸、非结合胆红素、溶血磷脂酰胆碱等,也可能通过胆胰间淋巴管交通支扩散到胰腺,激活胰酶,引起急性胰腺炎。

 

(二)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大量饮酒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机制:①乙醇通过刺激胃酸分泌,使胰泌素与缩胆囊素(CCK)分泌,促使胰腺外分泌增加;②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和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胰液排出受阻,使胰管内压增加;③长期酒癖者常有胰液内蛋白含量增高,易沉淀而形成蛋白栓,致胰液排出不畅。

 

暴饮暴食使短时间内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同时刺激大量胰液与胆汁分泌,由于胰液和胆汁排泄不畅,引发急性胰腺炎。

 

(三)胰管阻塞

 

胰管结石或蛔虫、胰管狭窄、肿瘤等均可引起胰管阻塞,当胰液分泌旺盛时胰管内压增高,使胰管小分支和胰腺泡破裂,胰液与消化酶渗入间质,引起急性胰腺炎。胰腺分裂症(系胰腺胚胎发育异常)时,多因副胰管经狭小的副乳头引流大部分胰腺的胰液,因其相对狭窄而引流不畅。

 

(四)手术与创伤

 

腹腔手术特别是胰胆或胃手术、腹部钝挫伤等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与胰腺的血液供应引起胰腺炎。ERCP检查后,少数可因重复注射造影剂或注射压力过高,发生胰腺炎。

 

(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任何引起高钙血症的原因,如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过多等,均可引起胰管钙化、管内结石导致胰液引流不畅,甚至胰管破裂,高血钙还可刺激,胰液分泌增加和促进胰蛋白酶原激活。任何原因的高血脂,如家族性高脂血症,因胰液内脂质沉着或来自胰外脂肪栓塞并发胰腺炎。妊娠、糖尿病昏迷和尿毒症也偶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妊娠时胰腺炎多发生在中晚期,但90%合并胆石症。

 

(六)感染

 

急性胰腺炎继发于急性传染性疾病者多数较轻,随感染痊愈而自行消退,如急性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和肺炎衣原体感染等。常可伴有特异性抗体浓度升高。沙门菌或链球菌败血症时可出现胰腺炎。

 

(七)药物

 

已知应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四环素、磺胺类等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可使胰液分泌或黏稠度增加,引起急性胰腺炎,多发生在服药最初2月,与剂量不一定相关。

 

(八)其他

 

少见因素有十二指肠球后穿透性溃疡、邻近乳头的十二指肠憩室炎、胃部手术后输入袢综合征、肾或心脏移植术后、血管性疾病及遗传因素等。尽管胰腺炎病因很多,多数可找到致病因素,但仍有5%~25%的急性胰腺炎病因不明,称之为特发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有共识的是上述各种病因,虽然致病途径不同,但有共同的发病过程,即胰腺自身消化的理论。正常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生物活性的酶如淀粉酶、脂肪酶和核糖核酸酶等;另一种是以前体或酶原形式存在的无活性的酶,如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前磷脂酶、前弹性蛋白酶、激肽释放酶原和前羟肽酶等。在正常情况下,合成的胰酶绝大部分是无活性的酶原,酶原颗粒与细胞质是隔离的,胰腺腺泡的胰管内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质,灭活少量的有生物活性或提前激活的酶。这是胰腺避免自身消化的生理性防御屏障。正常情况下,当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激酶作用下,首先激活胰蛋白酶原,形成胰蛋白酶,在胰蛋白酶作用下使各种胰消化酶原被激活为有生物活性的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与自身消化理论相关的机制:①各种病因导致其腺泡内酶原激活,发生胰腺自身消化的连锁反应;②胰腺导管内通透性增加,使活性胰酶渗入胰腺组织,加重胰腺炎症。两者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可能为序贯作用。

 

一旦各种消化酶原激活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活化酶有磷脂酶A↓2、激肽释放酶或胰舒血管素、弹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磷脂酶A↓2在小量胆酸参与下分解细胞膜的磷脂,产生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溶血脑磷脂,其细胞毒作用引起胰实质凝固性坏死、脂肪组织坏死及溶血。激肽释放酶可使激肽酶原变为缓激肽和胰激肽,使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引起水肿和休克。弹性蛋白酶可溶解血管弹性纤维引起出血和血栓形成。脂肪酶参与胰腺及周围脂肪坏死和液化作用。上述消化酶共同作用,造成胰腺实质及邻近组织的病变,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又促使消化酶释出,形成恶性循环。近年的研究揭示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的损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炎性介质,如氧自由基、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等起着重要介导作用,这些炎性介质和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血栓素(TXA↓2)等还导致胰腺血液循环障碍,又可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管途径,输送到全身,引起多脏器损害,成为急性胰腺炎的多种并发症和致死原因。

 

【病理】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一般分为两型。

 

(一)急性水肿型

 

大体上见胰腺肿大、水肿、分叶模糊,质脆,病变累及部分或整个胰腺,胰腺周围有少量脂肪坏死。组织学检查见间质水肿、充血和炎症细胞漫润,可见散在的点状脂肪坏死,无明显胰实质坏死和出血。

 

(二)急性坏死型

 

大体上表现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并有新鲜出血区,分叶结构消失。有较大范围的脂肪坏死灶,散落在胰腺及胰腺周围组织如大网膜,称为钙皂斑。病程较长者可并发脓肿、假性囊肿或瘘管形成。显微镜下胰腺组织的坏死主要为凝固性坏死,细胞结构消失。坏死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包绕。常见静脉炎、淋巴管炎、血栓形成及出血坏死。

 

由于胰液外溢和血管损害,部分病例可有化学性腹水、胸水和心包积液,并易继发细菌感染。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和肺透明膜形成,也可见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坏死、脂肪栓塞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常在饱食、脂餐或饮酒后发生。部分患者无诱因可查。其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取决于病因、病理类型和诊治是否及时。

 

(一)症状

 

1.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突然起病,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钝痛、刀割样痛、钻痛或绞痛,呈持续性,可有阵发性加剧,不能为一般胃肠解痉药缓解,进食可加剧。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水肿型腹痛3~5天即缓解。坏死型病情发展较快,腹部剧痛延续较长,由于渗液扩散,可引起全腹痛。极少数年老体弱患者可无腹痛或轻微腹痛。

 

腹痛的机制主要是:①胰腺的急性水肿,炎症刺激和牵拉其包膜上的神经末梢;②胰腺的炎性渗出液和胰液外溢刺激腹膜和腹膜后组织;③胰腺炎症累及肠道,导致肠胀气和肠麻痹;④胰管阻塞或伴胆囊炎、胆石症引起疼痛。

 

2.恶心、呕吐及腹胀多在起病后出现,有时颇频繁,吐出食物和胆汁,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同时有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持续3~5天。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退或逐日升高、白细胞升高者应怀疑有继发感染,如胰腺脓肿或胆道感染等。

 

4.低血压或休克重症胰腺炎常发生。患者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有极少数休克可突然发生,甚至发生猝死。主要原因为有效血容量不足,缓激肽类物质致周围血管扩张,并发消化道出血。

 

5.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代谢紊乱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低血钾,呕吐频繁可有代谢性碱中毒。重症者尚有明显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2mmol/L),部分伴血糖增高,偶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二)体征

 

1.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部体征较轻,往往与主诉腹痛程度不十分相符,可有腹胀和肠鸣音减少,无肌紧张和反跳痛。

 

2.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上腹或全腹压痛明显,并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移动性浊音,并发脓肿时可扪及有明显压痛的腹块。伴麻痹性肠梗阻且有明显腹胀,腹水多呈血性,其中淀粉酶明显升高。少数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Grey-Turner征;可致脐周围皮肤青紫,称Cullen征。在胆总管或壶腹部结石、胰头炎性水肿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疽。后期出现黄疸应考虑并发胰腺脓肿或假囊肿压迫胆总管或由于肝细胞损害所致。患者因低血钙引起手足搐搦者,为预后不佳表现,系大量脂肪组织坏死分解出的脂肪酸与钙结合成脂肪酸钙,大量消耗钙所致,也与胰腺炎时刺激甲状腺分泌降钙素有关。

 

【并发症】

 

(一)局部并发症

 

①胰腺脓肿:重症胰腺炎起病2~3周后,因胰腺及胰周坏死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此时高热、腹痛、出现上腹肿块和中毒症状;②假性囊肿:常在病后3~4周形成,系由胰液和液化的坏死组织在胰腺内或其周围包裹所致。多位于胰体尾部,大小几毫米至几十厘米,可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囊壁无上皮,仅见坏死肉芽和纤维组织,囊肿穿破可致胰源性腹水。

 

(二)全身并发症

 

重症胰腺炎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①急性呼吸衰竭: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突然发作、进行性呼吸窘迫、发绀等,常规氧疗不能缓解;②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蛋白尿和进行性血尿素氮、肌酐增高等;③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④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多由于应激性溃疡或黏膜糜烂所致,下消化道出血可由胰腺坏死穿透横结肠所致;⑤胰性脑病:表现为精神异常(幻想、幻觉、躁狂状态)和定向力障碍等;⑥败血症及真菌感染:早期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后期常为混合菌,且败血症常与胰腺脓肿同时存在;严重病例机体的抵抗力极低,加上大量使用抗生素,极易产生真菌感染;⑦高血糖:多为暂时性;⑧慢性胰腺炎:少数演变为慢性胰腺炎。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

 

多有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二)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胰)淀粉酶在起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为本病。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止常。其他急腹症如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胆囊炎、肠梗阻等都可有血清淀粉酶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2倍。

 

尿淀粉酶升高较晚,在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缓慢,持续1~2周,但尿淀粉酶值受患者尿量的影响。

 

胰源性腹水和胸水中的淀粉酶值亦明显增高。

 

(三)血清脂肪酶测定

 

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上升,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四)C-反应蛋白(CRP)

 

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评估与监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性,在胰腺坏死时CRP明显升高。

 

(五)生化检查

 

暂时性血糖升高常见,可能与胰岛素释放减少和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有关。持久的空腹血糖高于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提示预后不良。高胆红素血症可见于少数患者,多于发病后4~7天恢复正常。血清AST、LDH可增加。暂时性低钙血症(<:2mmol/L)常见于重症急性胰腺炎,低血钙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平行,若血钙低于1.5mmol/L以下提示预后不良。急性胰腺炎时可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这种情况可能是病因或是后果,后者在急性期过后可恢复正常。

 

(六)影像学检查

 

1.腹部平片可排除其他急腹症,如内脏穿孔等。“哨兵袢”和“结肠切割征”为胰腺炎的间接指征。弥漫性模糊影、腰大肌边缘不清,提示存在腹水。可发现肠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征。

 

2.腹部B超应作为常规初筛检查。急性胰腺炎B超可见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亦可了解胆囊和胆道情况;后期对脓肿及假性囊肿有诊断意义。但因患者腹胀常影响其观察。

 

3.CT显像CT根据胰腺组织的影像改变进行分级,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评估其严重程度,特别是对鉴别轻和重症胰腺炎,以及附近器官是否累及具有重要价值。轻症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大和增厚,胰周围边缘不规则;重症可见胰周围区消失;网膜囊和网膜脂肪变性,密度增加;胸腹膜腔积液。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疑有坏死合并感染者可行CT引导下穿刺。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可作出诊断。轻症的患者有剧烈而持续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轻度发热、上腹部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同时有血清淀粉酶和(或)尿淀粉酶显著升高,排除其他急腹症者,即可以诊断。重症除具备轻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且具有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脓肿)和(或)器官衰竭。由于重症胰腺炎病程发展险恶且复杂,国内外提出多种评分系统用于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预测,其中关键是在发病48或72小时内密切监测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综合评判。

 

区别轻症与重症胰腺炎十分重要,因两者的临床预后截然不同。有以下表现应当按重症胰腺炎处置:①临床症状: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皮肤呈斑点状等休克症状;②体征:腹肌强直、腹膜刺激征,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③实验室检查:血钙显著下降2mmol/L以下,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史),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④腹腔诊断性穿刺有高淀粉酶活性的腹水。

 

急性胰腺炎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有较典型的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剧,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见膈下有游离气体等可资鉴别。

 

(二)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

 

常有胆绞痛史,疼痛位于右上腹,常放射到右肩部,Murphy征阳性,血及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超及X线胆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三)急性肠梗阻

 

腹痛为阵发性,腹胀,呕吐,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无排气,可见肠型。腹部X线可见液气平面。

 

(四)心肌梗死

 

有冠心病史,突然发病,有时疼痛限于上腹部。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图像,血清心肌酶升高。血、尿淀粉酶正常。

 

【治疗】

 

大多数急性胰腺炎属于轻症急性胰腺炎,经3~5天积极治疗多可治愈。治疗措施:①禁食;②胃肠减压:必要时置鼻胃管持续吸引胃肠减压,适用于腹痛、腹胀、呕吐严重者;③静脉输液,积极补足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维持热能供应;④止痛:腹痛剧烈者可予哌替啶;⑤抗生素:由于急性胰腺炎是属化学性炎症,抗生素并非必要;然而,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生常与胆道疾病有关,故临床上习惯应用;如疑合并感染,则必须使用;⑥抑酸治疗:临床习惯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静脉给药,认为可通过抑制胃酸而抑制胰液分泌,兼有预防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重症胰腺炎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积极抢救治疗,除上述治疗措施还应:

 

(一)内科治疗

 

1.监护如有条件应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针对器官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采取相应的措施。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容量应积极补充液体及电解质(钾、钠、钙、镁等离子),维持有效血容量。重症患者常有休克,应给予白蛋白、鲜血或血浆代用品。

 

3.营养支持重症胰腺炎患者尤为重要。早期一般采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如无肠梗阻,应尽早进行空肠插管,过渡到肠内营养(EN)。营养支持可增强肠道黏膜屏障,防止肠内细菌移位引起胰腺坏死合并感染。谷氨酰胺制剂有保护肠道黏膜屏障作用,可加用。

 

4.抗菌药物重症胰腺炎常规使用抗生素,有预防胰腺坏死合并感染的作用。抗生素选用应考虑:对肠道移位细菌(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金葡菌等)敏感,且对胰腺有较好渗透性的抗生素。以喹诺酮类或亚胺培南为佳,并联合应用对厌氧菌有效的药物如甲硝唑。病程后期应密切注意真菌感染,必要时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并进行血液及体液标本真菌培养。

 

5.减少胰液分泌生长抑素具有抑制胰液和胰酶分泌,抑制胰酶合成的作用。虽疗效尚未最后确定,但目前国内学者多推荐尽早使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剂量为250μg/h;生长抑素的类似物奥曲肽为25~50μg/h,持续静脉滴注,疗程3~7天。

 

6.抑制胰酶活性仅用于重症胰腺炎的早期,但疗效尚有待证实。抑肽酶(aprotinin)可抗胰血管舒缓素,使缓激肽原不能变为缓激肽,尚可抑制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血清素,20万~50万U/d,分2次溶于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加贝酯(FOY,gabexate)可抑制蛋白酶、血管舒缓素、凝血酶原、弹力纤维酶等,根据病情,开始每日100~300mg溶于500~1500m1葡萄糖盐水,以2.5mg/(kg·h)速度静滴。2~3日后病情好转,可逐渐减量。

 

(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

 

适用于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道梗阻或胆道感染者。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及(或)放置鼻胆管引流。

 

(三)中医中药

 

对急性胰腺炎有一定疗效。主要有:柴胡、黄连、黄芩、枳实、厚朴、木香、白芍、芒硝、大黄(后下)等,随症加减。

 

(四)外科治疗

 

1.腹腔灌洗通过腹腔灌洗可清除腹腔内细菌、内毒素、胰酶、炎性因子等,减少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对全身脏器损害。

 

2.手术手术适应证有:①胰腺坏死合并感染:在严密监测下考虑手术治疗,行坏死组织清除及引流术。②胰腺脓肿:可选择手术引流或经皮穿刺引流。③胰腺假性囊肿:视情况选择手术治疗、经皮穿刺引流或内镜治疗。④胆道梗阻或感染:无条件进行EST时予手术解除梗阻。⑤诊断未明确,疑有腹腔脏器穿孔或肠坏死者行剖腹探查术。

 

【预后】

 

急性胰腺炎的病程经过及预后取决于病变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轻症常在一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重症病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在20%~40%。经积极抢救幸免于死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胰功能不全,极少数演变为慢性胰腺炎。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大、低血压、低白蛋白、低氧血症、低血钙及各种并发症。

 

【预防】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饮暴食。

 

第二节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是指由于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或)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黄疽、腹部包块和糖尿病等。

 

慢性胰腺炎在西方国家的患病率为10~15/10万,年发病率为4~7/10万。慢性胰腺炎无规律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区,不同地区的发病率相差较大。我国尚无慢性胰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的发病率虽低于西方国家,但呈上升的趋势,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中慢性胰腺炎所占的百分率显示,近十年内、外科住院患者CP的患病率较20世纪50~70年代增加近十倍。我国慢性胰腺炎多见于中年男性,以30~60岁,平均年龄46.6岁,男:女为2.6:1,与西方国家基本相似。

 

【病因和发病机制】

 

西方以及亚太大多数国家的慢性胰腺炎与嗜酒有关。而在我国近年酒精因素逐渐上升为主要因素之一,而胆道疾病的长期存在仍为主要危险因素。

 

(一)胆道系统疾病

 

我国不同地区多家医院的回顾性研究荟萃分析显示,胆系疾病发病的病史在CP中占33.9%。在各种胆道系统疾病中以胆囊结石最多见,其他依次为:胆管结石、胆囊炎、胆管不明原因狭窄和胆道蛔虫。胆源性CP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但其机制尚不清楚,且胆系疾病是否会导致CP也存在分歧。其机制可能与炎症感染或结石引起胆总管开口部或胰胆管交界处狭窄与梗阻,胰液流出受阻,胰管压力升高,导致胰腺腺泡、胰腺小导管破裂,损伤胰腺组织与胰管系统。因此,胆道疾病所致的CP,病变部位主要在胰头部,胰头部增大,纤维化,引起胰腺钙化少见,但合并阻塞性黄疽的较多见。

 

(二)慢性酒精中毒

 

西方国家70%~80%的CP与长期嗜酒有关(乙醇摄入量40~80g/d,10年以上)。因此乙醇的摄入量及时间与发病率密切相关。我国不同地区多家医院的回顾性研究荟萃分析的结果中35.9%与饮酒相关。关于酒精性CP的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认同蛋白质分泌过多导致梗阻与坏死-纤维化的学说。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直接使胰液中脂质微粒体酶的分泌以及脂肪酶降解增加;并使脂质微粒体酶可以和胰液混合,激活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导致组织损伤。乙醇间接通过刺激胰液的分泌,增加胰腺对缩胆囊素(CCK)刺激的敏感性,胰液中胰酶和蛋白质含量增加,钙离子浓度增加,易形成胰管内蛋白沉淀,这些蛋白沉淀又与其他杂质(如脱落的上皮等)形成栓子阻塞小胰管,使胰管胰液流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增高,导致胰腺腺泡、胰腺小导管破裂,损伤胰腺组织及胰管系统。

 

(三)其他

 

①热带性胰腺炎:见于南美、中非、印度尼西亚等某些热带国家,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常伴糖尿病和胰钙化,其病因未明。②遗传性胰腺炎:遗传性CP占CP总发病率的1%~2%,是较少见的。遗传性CP属于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早,一般20岁前发病,胰腺钙化明显。③特发性胰腺炎(约占10%~30%)是指那些病因不明的CP,此型CP常根据发病年龄、病程、胰腺钙化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等特点分为早发与迟发型。其中早发型是指发病年龄较早,平均年龄为19岁,病程长,发作时疼痛严重,随着病程发展,出现胰腺钙化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下降。我国特发性CP约占CP总数的20%~30%,但早发型较少。④代谢因素:高血钙和高血脂均可导致CP。⑤免疫疾病相关的CP:自身免疫病作为慢性胰腺炎的病因之一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原发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均可并发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1996年Whitcomb等发现,遗传性CP是由于第7染色体长臂(7q3.5)上的阳离子糜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trysinogen)的突变;阳离子糜蛋白酶原所起的作用是水解食物中含有赖-精氨酸残基的蛋白质,同时它在激活/灭活其他消化酶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相继研究又发现在特发性和酒精性CP中存在着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因子(cysticfibrosistrans-membraneconductanceregulator,CFTR)基因的突变,以及在特发性CP中可见到Kajal工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ineproteaseinhibitor,Kazaltype1,SPINK1)基因的突变。SPINK1是在胰腺腺泡中合成的56个氨基酸的多肽,它与糜蛋白酶原同时合成并与糜蛋白酶原共同包裹在酶原颗粒中。因此,SPINK1可以抑制腺泡中激活的酶原,起到保护腺泡的作用,是胰腺腺泡的第一道内在防御线。然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仅仅为人类深入了解CP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其机制仍有待大量研究结果。

 

【病理】

 

慢性胰腺炎的病变程度轻重不一。炎症可局限于局部胰腺小叶,也可累及整个胰腺。基本病变是胰腺腺泡萎缩,有弥漫性纤维化或钙化;腺管有多发性狭窄和囊状扩张,管内有结石、钙化和蛋白栓。胰管阻塞区可见局灶性水肿、炎症和坏死,也可合并假性囊肿。上述病理过程具有不可逆、进行性的特点。后期胰腺变硬,表面苍白呈不规则结节状,体积缩小,胰岛亦可萎缩。

 

1998年马赛-罗马国际会议,根据慢性胰腺炎病理变化可分为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慢性梗阻性胰腺炎和慢性炎症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

 

慢性胰腺炎的病程常超过数年,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期与症状轻重不等的发作期的交替出现,也可无明显症状而发展为胰腺功能不全的表现。典型病例可出现五联征:腹痛、胰腺钙化、胰腺假性囊肿、脂肪泻及糖尿病。

 

(一)腹痛

 

最突出的症状,90%以上的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腹痛。初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腹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钻痛甚至剧痛,多位于中上腹可偏左或偏右,可放射至后背、两胁部。患者取坐位,膝屈曲位时疼痛可有所缓解;躺下或进食时疼痛加剧。腹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与胰管梗阻与狭窄等原因所致的胰管内高压有关,其次是胰腺本身的炎症(合并急性胰腺炎或病灶周围炎等)、胰腺缺血、假性囊肿以及合并的神经炎症也可以引起疼痛。

 

(二)胰腺功能不全的表现

 

河南来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河南来学教育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河南来学教育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河南来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河南来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河南来学教育(点击进入)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