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电轴测定的临床意义
1.正常心电轴一般在0°~90°之间。
2.心电轴轻度或中度右偏(+90°~+120°),可见于正常婴儿、垂位心脏、肺气肿和轻度右室肥大。心电轴显著右偏(+120°~+180°)及重度右偏(+180°~+270°),可见于右心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
3.心电轴轻度或中度左偏(+30°~-30°),可见于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和轻度左心室肥大。心电轴显著左偏(-30°~-90°),可见于左心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
(二)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
1.P波
(1)形态 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但双峰间距<0.04秒。
(2)方向 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置,在Ⅰ、Ⅱ、aVF和V
~V
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
、V
)可以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若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3)时间 正常P波时间≤0.11秒。P波时间>0.11秒,且切迹双峰间距≥0.04秒,表示左心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
(4)电压 肢体导联P波电压<0.25mV,胸导联<0.20mV。P波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10.20mV,提示右心房肥大。
2.P-R间期 P-R间期又称房室传导时间,代表从心房开始激动到心室激动开始的一段时间。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秒。
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称为P-R间期延长,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12秒,称为P-R间期缩短,见于预激综合征或房室交界性心律。
3.QRS波群
(1)时间 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秒,婴幼儿为0.04~0.08秒。QRs波群时间延长,见于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
(2)形态与电压
1)胸导联:正常胸导联QRS波群形态较恒定。V
、V
导联多呈rs型,R/S<1,R
<1.0mV,超过此值常提示右心室肥大。V
、V
导联以R波为主,R/S>1,R
<2.5mV,超过此值常提示左心室肥大。V
、V
导联呈RS型,R/S接近于1,称为过渡区图形。正常成人胸导联自V
至V
,R波逐渐增大,而s波逐渐变小。若过渡区图形(RS型)出现于V
、V
导联,且R/S比例仍向右递减,提示心脏沿长轴发生顺钟向转位,见于右心室肥大。若过渡区图形出现于V
、V
导联,且R/S比例仍向左递增,提示心脏沿长轴发生逆钟向转位,见于左心室肥大。
2)肢体导联: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r、rs、rSr'或QS型,R
<0.5mV,超过此值常提示右心室肥大。aVL和aVF导联QRS波群形态多变,可呈qR、qRs或Rs型,也可呈rs型,R
<1.2mV,R
<2.0mV,如超过此值,常提示左心室肥大。
4.Q波 正常人除aVR导联可呈Qr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得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时,V
、V
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V,导联极少有q波,V
、V
导联常可见正常范围内的q波。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5.S-T段 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可有轻度偏移。但在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
~V
导联不超过0.3mV,其他导联均不超过0.1mV。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是心肌损害的征象,也可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室内传导阻滞等。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若为弓背向下则见于急性心包炎。S-T段上抬亦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室壁膨胀瘤。
6.T波
(1)形态 正常的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其前支较长,后支较短。
(2)方向 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即aVR导联倒置,Ⅰ、Ⅱ、V
~V
导联直立,其余导联的T波可直立、双向或倒置。但若V
导联T波直立,则V
、V
导联T波就不应倒置。
(3)电压 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或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T波轻度增高无临床重要性,若显著增高则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与高血钾。
7.Q-T间期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所需要的总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Q-T间期延长有较重要的意义,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低血钙、低血钾及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影响。
8.U波 U波是T波后0.02~0.04秒时出现的一个振幅很小的波,其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电压低于同导联的T波。明显U波升高见于血钾过低,也可见于服用奎尼丁、洋地黄、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