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一般资料:求助者,女,44岁,已婚,本科文化,公务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求助者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三月余。
求助者陈述:三个多月前,女儿因胃痛、大便发黑,我带她到医院看病,医生做了胃镜检查后告诉我,女儿可能到了胃癌(后来病理切片证实为胃癌),我当时双腿发软,瘫倒在地(说话时流泪)。在女儿住院开刀期间,我形影不离,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我反复抚摸她的脸、手直至她的双脚,很少睡觉,惟恐一觉醒来女儿会离我而去。在她面前强装笑脸,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女儿现在上高二,曾因胃痛到医院看过,吃了药也能缓解,后来只要胃痛她就自己吃点药。我真后悔没有早点带女儿来看病,否则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女儿的病,是由我不负责任造成的,我是个有罪的人,我不是个好母亲,是个无用的人。现在只要看到那些中学生,我就心慌,出汗,十分痛苦,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胡思乱想,工作也老是出错,有时只好请病假休息。三个多月来,我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头痛、失眠,食欲差,同事和家人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我简直要疯了,知道肯定是出了心理问题了,所以前来咨询。(在其丈夫陪同下前来咨询)。
咨询师的观察和了解:求助者衣着整洁,举止得体,面色憔悴,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性格内向,追求完美,家人评价她做事认真,业余爱好较少,社会交往不多。自从三个多月前女儿得了胃癌后,求助者一直处于痛苦、后悔自责、焦虑不安之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求助者无家族精神病史。
心理测验结果:
90项症状清单(SCL-90)因子分:躯体化1.5、强迫症状1.6、人际关系敏感2.7、抑郁2.4、焦虑3.2、敌对1.5、恐怖1.4、偏执1.6、精神病性1.3、其他1.2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4,标准分67
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9,标准分61
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资料对求助者目前的状况进行评估,做出初步诊断并说明理由。
2.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应和哪些诊断相鉴别?
3.咨询时怎样制定咨询目标?
4.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行为,请写出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工作程序。
正确答案:
1.(1)据临床资料分析,对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评估如下:
①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
②生理状态:睡眠障碍、食欲差,头痛、心慌、出汗。
③社会功能状态:社会交往少,不能正常上班,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④心理状态: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该求助者心理自控力下降,社会交往水平降低,意识水平降低。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偏差。
(2)初步诊断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如下:
①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②根据求助者情绪低落、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紧张害怕,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三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回避、影响社会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③根据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具有道德色彩,且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④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
⑤最终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应和以下诊断相鉴别: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的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不易入睡。但没有早醒,没有昼重夜轻,没有自杀倾向,没有运动抑制,没有思维迟缓等抑郁症状。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症",是一种内心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求助者不符合其临床特征。
3.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根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通过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共同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并加以整合。
(1)全面深入的了解求助者
咨询中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
心理咨询师在进行摄入性谈话时听取了求助者自述和他人介绍的情况后,应进一步询问和观察,尽量全面地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咨询师收集资料应围绕七个问题进行:who,what,when,where,why,which,how。
(2)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比如,外表和行为;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思维内容;认知过程及功能;情绪;求助者对自己就诊的目的是否判断准确;对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他是否能观察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情感已经有了问题;等等,从而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3)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
所谓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就是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咨询师可以与求助者商量:"你认为这些问题中,哪一个对你的影响最大?""你认为这几个问题中,你现在最想解决哪一个问题?"从中确定一个,一般不宜同时展开多个目标的咨询。同时,咨询师要通过对其中一个问题的分析,来促使求助者举一反三,学会自己解决其他问题。
(4)向求助于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
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属于心理学范畴;积极的;具体或量化的;可行的;可以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5)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
心理咨询的大目标即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明确咨询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求助者的特殊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目标。在实施具体目标时,始终是以终极目标为指导思想的。
4.(1)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来源于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人们难过和痛苦等消极情绪与行为反应(C),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A)引起,而是人们由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B)引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2)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分为四个阶段,具体介绍如下:
①心理诊断阶段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求助者问题的ABC的过程。
②领悟阶段
咨询师的任务和前一阶段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在寻找和确认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外界事件产生的,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③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所谓修通就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咨询师应用各种方法与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为中心进行工作,这是整个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具体方法包括: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以及其他方法。
④再教育阶段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