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转变理论中认知失调理论的掌握情况。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1)逻辑的矛盾,如水应该在0℃时结冰,但个体却看到冰在30℃时还未融化;(2)文化价值的冲突,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可思议;(3)观念的矛盾,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也可以引起失调;(4)新旧经验相悖,当我们的新行为与旧经验不一致时,对行为的认知也会出现失调。而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个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