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血液常规检测

2020年01月07日 来源:来学网

  一、血液常规检测

  血液常规检测是指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又称血常规检测。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参考值】成年男性 血红蛋白120~160g/L

  红细胞数 (4.0~5.5)×1012/L

  成年女性 血红蛋白110~150g/L

  红细胞数 (3.5~5.O)×1012/L

  新生儿 血红蛋白170~200g/L

  红细胞数 (6.O~7.O)×1012/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绝对性增多: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①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和妊娠中、晚期;

  ②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WHO标准

中国标准

成年男性Hb(g/L)

<130

<120

成年女性Hb(g/L)

<120

<110

孕妇Hb(g/L)

<110

<100

  贫血的形态分类

红细胞形态

MCV(fl)

MCH(pg)

MCHC%

疾病

正细胞性

80~100

27~32

32~36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细胞性

>100

>32

32~36

巨幼细胞贫血

低色素小细胞性

<80

<27

<32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白细胞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

  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0~5

0.04~0.5

分叶核(sg)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胞(M)

3~8

0.12~0.8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

  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2)中性粒细胞:①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②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及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淋巴细胞:

  ①淋巴细胞增多: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等。

  ②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4)嗜酸性粒细胞: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猩红热、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等。②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6)单核细胞增多: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血液病等。

  (7)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类白血病反应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明确的病因

有原发病

临床表现

原发症状明显

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脏明显肿大

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

中度增高,大多数<100×109/L,以分叶核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少见

显著增高,常>100×109/L,可见各发育阶段粒系细胞

鉴别要点

类白血病反应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及嗜酸性粒细胞

不增多

常增多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常明显

不明显

红细胞及血小板

无明显变化

早期病例轻至中度贫血,血小板可增高,晚期均减少

骨髓象

一般无明显改变

极度增生,粒系细胞为主,以晚幼及中幼粒为主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积分明显增高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Ph染色体

可见于90%以上病例

  3.血小板

  【参考值】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可见于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等疾病。

  (2)血小板增多:可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

河南来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河南来学教育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河南来学教育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河南来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河南来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河南来学教育(点击进入)

最新资讯
获客广告

热门专题